公司新闻

三亿体育半城烟火半城仙千年遗存几多寻

2023-11-27 04:15:3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世界宗教博物馆、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东亚文化之都……泉州,这座上千年积淀的历史名城拥有很多头衔,以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

  “青睐”要去泉州啦!这次深入探访“非遗主题”的人文之旅,在报名读者的热烈讨论中,悬念拉满。10月14日一早,“青睐”团员乘坐大巴,迎着悠然拂动的暖风,开启了行程。窗外,热闹的市井、跨江的大桥、连缀的隧道山洞……一个缤纷的泉州如画轴般,渐次展开。

  据介绍,泉州总共有六百多项非遗项目,除去区一级的,其中有262项市级的、128项省级的、36项国家级的,另外有六项是世界级的,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项就是南音,还有水密隔舱福船制作技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送王船习俗等。

  本次寻访的主题是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22处遗产点为主线,“青睐”到访了其中的14处,也特别感谢泉州市丰泽区文化馆傅树明馆长对活动的周到安排策划、多次陪同。

  7天6晚的行程,干货满满,“青睐”团员纷纷表示,此行的收获远超预期,对“海丝起点,世遗之城”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堪比参加了一次非遗文化的研修班。

  行程:清源山-老君岩-弘一法师舍利塔-清源茶制作非遗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遗产点&非遗项目:老君岩造像、清源茶、提线木偶、漆线雕、泉州花灯、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泉州石雕

  红色大巴载着一车欢声笑语,慢慢驶进一方清幽之地。山脚下红砖白石燕尾脊的彩色建筑,与青山相映成趣。寻访泉州的第一站,清源山到了。

  清源山是中国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始于秦代,兴于唐、宋,鼎盛于元、明、清。享有“北有武夷,南有清源”的传世之誉。清源山景区专业讲解员小戴带大家上山。在一处大型图示前,小戴驻足介绍,“这幅图清晰直观地展示出2021年泉州申遗成功的22个遗产点,当时的申遗名录叫做《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此通过实物遗存的方式,展现出泉州作为国家口岸,集生产、运输、贸易港口的生动形象。这22个申遗点分布开阔,既有管理机构,又有出口产品,还有交通保障,将它们打包形成一条线,以城市的名义申遗,目前是我国的唯一案例。”

  清源山有62平方公里,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三大片区以山脉相连,绵延不断。九日山以“山中无石不刻字”闻名四方,160多年的祈风石刻,是宋代泉州海外交通对外贸易的珍贵物证,也是我国同亚非人民友好往来的见证。灵山圣墓是唐代圣墓,是我国极为珍贵的教历史文物,是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传播史的重要史迹。三教合一的清源山则汇聚了很多“中国之最”,宋代石雕老君造像、元代梵式石雕“三世佛”造像等文物景点,最引人瞩目。

  山道平缓,很快,老君岩就到了。站上平台远望,峰峦叠翠,一尊巨大古朴的老子造像安坐于天地之间,神情严肃,十分震撼。整个石像由一整块天然花岗石雕刻成,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子造像,也是清源山多元文化的典型代表。

  “老君岩造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这一时期,道教文化在泉州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当时泉州的地方官员主持修建了老君岩造像,原来道观里有十八尊,明朝泉州的一场大地震震毁了道观,如今仅存这一尊。大家注意看造像的右手和跷着的‘老虎脚’,是元朝特有的造型。这些文物印迹,实在弥足珍贵。”

  在灵秀温婉的景色中继续上山,一座十分古朴肃穆的灰色舍利塔映入眼帘,似乎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弘一大师(李叔同)晚年在福建弘法静修,他最后14年都在闽南度过。现在,清源山是唯一存放有弘一大师舍利子的地方,很多人会前来拜访这座塔。”左侧山崖,有三块石刻,其中弘一大师的最后遗墨“悲欣交集”令人注目,流连其间,凝视那修长、内敛、有筋力的字,顿觉一种平淡、清凉之感,心生敬意。

  舍利塔附近的岩石,盘膝安坐一尊弘一大师的石像。但见其面容峻削,双眼似乎在洞察着世间一切。环看周围苍松翠柏,更觉蔚然庄严。

  下午,“青睐”一行到达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这里集中展示了泉州非遗代表性项目,展厅里游客很多,五层展馆,络绎不绝。部分有传承人驻场的展馆,更是被小朋友团团围住,人头攒动。

  跟随讲解员,“青睐”得以零距离观看精美荟萃的非遗展演项目,不论是体现物华之美的惠安石雕、泉州彩扎,还是浓缩闽南民俗风情的惠安女服饰、火鼎公火鼎婆,体现泉腔之韵的泉州南音、梨园戏、晋江布袋木偶戏;以及匠心独运的德化瓷烧制技艺、永春香制作技艺……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令人印象深刻。难得的是,在遗产馆工作人员谢凝的精心安排下,“青睐”和现场的代表性非遗传承人进行了交流,并上手体验了一番非遗技艺。

  “太牛了,他还会翻跟头!”一阵欢呼和掌声传来,原来是泉州提线木偶戏展厅的戏开演了。泉州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线戏”“木人戏”等,是源于秦汉、盛于唐宋、历经千年的“活化石”,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据文献记载,泉州提线木偶戏至迟于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它在晋唐时随中原移民南迁入闽。历经千年不间断的传承与积累,泉州提线余支曲牌唱腔。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了大量的“笼外簿”“落笼簿”传统剧目,其丰富的曲牌唱腔及“压脚鼓”等古稀乐器的演奏技法构成了独特的剧种音乐“傀儡调”,并形成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是中国悬丝傀儡艺术的珍稀典范。

  别看小小一只“悬丝傀儡”,真正需要十年功夫。泉州木偶剧团演员吴晓晖告诉记者,“木偶剧有一整套线条,比较多的人物大约在40条。除了掌握这套复杂的线规,我们还需要唱、念、作,比如刚才老师表演的钟馗,根据演员从拔剑、喝酒等动作的表演,才能把一个大气凛然的钟馗表现得活灵活现。”在她看来,从写意的“一桌二椅”,到前辈创新式的“变装”表演,它的“根”一定在继承传统,“根扎实了,才能弘扬传统,人们在看的时候才能感受它的魅力。”

  漆线雕项目省级非遗传承人黄雪玉的展馆古色古香,据她介绍,发源于泉州的漆线多年的历史。这项技艺原来是佛像雕塑技艺的装饰工序之一,俗称“妆佛”。其传统制作工艺是用熟桐油、大漆、砖粉等原料经反复舂、捶、揉、捻,成为富有韧性的漆线土,再搓成粗细不同的“漆线”,运用盘、结、绕、堆等工艺,在坯体上装饰出各种图案。

  “一件大的作品需要制作一年多,一般作品需要几个月完成,全部是纯手工制作。”黄雪玉坦言,她出生在农村,读完初中,因为喜欢漆线雕便开始跟着表哥学习手艺。现在,像她这样38年如一日,能把漆线雕做到这么精细雅致、栩栩如生的技艺,“可能只有三四个人”。黄雪玉手持自己制作的各式毛笔、刀片等工具,操作演示起来。她嘴里说着,手下却一刻不停,经过熟练灵巧的绕线、堆形,一朵吉祥的云纹样式跃然而出,“几百个图案都在我心里了。”她笑着说。

  一旁五彩缤纷的花灯,使人穿越到童年逛灯会的场景。泉州花灯非遗传承人曹淑贞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她年轻时候进工艺美术厂学彩扎,参加了泉州第一届灯会获奖,之后便一发不可收,42岁自己出来打拼,拿奖拿到手软。闹花灯和踩街是泉州闹元宵时的两大主要习俗,现在曹淑贞不仅有自己的传习所,而且家里有五个传承人,整个家族都在做花灯,“我们做的花灯,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上漂的,全部都有。做花灯的材质主要是纸、竹子、丝绸、棉花,有十几道制作工序,全部是手工制作。”

  因为见过早期的花灯,曹淑贞便想方设法重新恢复传统花灯的形制,“我觉得前辈做的老样式,如果丢了就太可惜了!”凭着一己之力,曹淑贞制作出的走马灯、绣球灯,不仅恢复了传统花灯技艺,还进行了创新改进,受到热捧。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技艺展台上的寿星、媒婆等木偶头,逼真传神,吸引不少人围观。第四代传承人黄雪玲告诉北青报记者,木偶头雕刻制作的过程非常复杂,包括选材、粗坯、精雕、裱纸、磨光、补隙、刷泥、上粉、开脸(绘脸谱)、盖蜡等十几道工序,是一种非常复杂而精湛的技艺,需要具备丰富的制作经验和技能。

  “木偶头选材主要是用樟木,因为樟木的特殊气味使雕刻完成的木偶头不会被虫蛀。”黄雪玲进行展示,“雕刻一个活灵活现的木偶头,首先要用平刀、斜刀在裁好的长方形木料上打型,再进行细雕。制作木偶头,牛骨胶须臾不可离,比如为了避免木偶头裂开,会用很有韧性但没有任何砂粒的桂花土与煮熟的牛骨胶混合一起,过滤成一碗黄土浆,用来打木偶头的底。这道工艺要看天吃饭,因为打一层胚一定要在太阳底下暴晒,再用鱼皮打磨光滑。要像这样上到二十几遍,而且用浸在水里泡软的鱼皮带着水打磨,土遇水则化,所以打磨的时候,速度要非常快,这个技术就需要很长时间的经验积淀才能做到。”

  大家啧啧称奇,“这些人物表情刻得特别真实细腻!”从事这项非遗技艺快30年的黄雪玲笑言,她的技艺来自同样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父亲,“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木偶头都是用真人头发梳头。像这个媒婆的造型,要买到一尺长的头发,买来要先用针线给它缝成一排同样长的一段,如果一天缝八个小时,需要三天时间才缝得完。缝好之后,再用煮熟的牛骨胶来盘头,保证她的牢固度。木偶头的五官需要重新细雕,才会生动,我们讲要用竹篾进行精雕。而上色决定它细腻光滑的质感,我们的颜料是用研磨成粉末的矿材加上牛骨胶过滤而成,放在冰箱里,用的时候煮一点温水调和,再作画。画的时候也有讲究,为什么木偶头有五根眉毛?这就像女生纹眉的道理,这样画眉毛,有浓淡,更立体,是活的。”

  泉州石雕非遗传承人张建双已经从事石雕技艺38年,当他意识到“做石雕的不会美术,会美术的不会石雕”,便自学美术,练就造型能力,结合石雕、雕刻、影雕三种工艺,不断创新影雕技艺,使它拥有更立体的效果,“这些工具都是自己制作的,把铁块磨尖,先在石板上定型、再打点。依托素描原理,根据明暗、光线调整打点,再由点过渡到线、面,从轮廓到完成立体画面。”他邀请年轻人体验,“像我一天要八九个小时,重复同样的动作,坐不住是不行了。这幅肖像,没有三年的练习,是完不成的。”现场一幅老阿婆祈福的肖像,是他花了几个月去思考,才动手创作的,“我的灵感就是来源于生活,像这些浮动的燃香、自然的光影,我想让大家从中感受到希望和力量。”文/本报记者李喆

  “青睐”的第二日行程的第一站,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的洛阳桥。在泉州人的心中,洛阳桥是重要的文化精神符号,据说明朝万历年间大地震之后,泉州除了开元寺东西塔安然无恙之外,就只有洛阳桥岿然不动,所以泉州流传着一句话叫“站如东西塔,卧如洛阳桥”。而探访洛阳桥,自然先要到蔡襄祠里面转转。

  只见一座“红砖白石燕尾脊”的闽式大厝,正中大门上方书题“宋郡守端明殿学士忠惠蔡公祠”。“世人对蔡襄如何评价呢?你看这一副联,架桥天地老,留笔鬼神惊。说的两件事情,造桥、写字。”讲解员骆瑞祥娓娓道来,为大家讲述洛阳桥建造者蔡襄的故事。“蔡襄其实不是泉州人,是莆田人,就在泉州的隔壁,以前叫兴化府,现在叫莆田。蔡襄的老妈是我们泉州人,姓卢。他做泉州太守期间,建造了洛阳桥。中国有十大‘三绝碑’,其中之一就是蔡襄的《洛阳万安桥记》碑,也是这座祠堂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文物。”

  祠堂之内宽阔舒朗,一左一右两块石碑极为醒目。骆瑞祥为众人介绍道,“洛阳桥始建于公元1053年,到公元1059年完工。‘其长三千六百尺’,折合现在就是一千多米。‘靡金钱一千四百万’,当时宋朝全年的国税是两千万。‘求诸施者’,洛阳桥由民间集资,而且是由蔡襄的母亲以身作则,先卖了家里20亩田地捐资。‘渡实支海,去舟而徒’,可以不用坐船徒步过去了。‘职其事’,卢锡,刚才讲蔡襄的母亲姓卢,这是蔡襄的舅舅。一般工程谁会记得工人的名字,你们看蔡襄写的,‘卢锡、王塞、许忠、浮图义波、宗善等十有五人’,这十五个工头的名字都被蔡襄写了下来,却把自己的作用轻描淡写地以‘合乐’二字,一笔带过。”

  走出蔡襄祠,漫步桥南古街,目力所及是一片颇有烟火气的闽式村落,叫做桥南村,整个村子的人都姓刘。颇有意思的是,很多门楣上都刻有“彭城传芳”四个字,骆瑞祥介绍道,“门楣是刻在闽南人房子上的DNA,彭城古称沛县,最有名的人物便是刘沛,因此‘彭城传芳’就是姓刘的。还有,开闽传芳是姓王,九牧传芳是姓林……我们一看门楣就知道这家姓什么。”

  一路漫步,终于,洛阳桥就在眼前。洛阳桥也叫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北方向约10公里的洛阳江入海口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称。祖籍泉州的著名作家余光中曾为洛阳桥写诗: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

  是啊,一脚便踏上了北宋年间,走近桥头,历史的厚重感便扑面而来。左右的两座石塔与洛阳桥同时期建立。据骆瑞祥介绍,其中一座供奉的叫做十方三世一切佛,拜这个塔等于拜全天下所有的佛。骆瑞祥笑言,“都说福建人迷信,天天妈祖出游,关帝爷出巡,为什么?因为海上的不可抗力因素太多,古代在海上孤立无援的时候,只能找妈祖,找通远王,找关帝爷。”

  桥成至今,历经千年风吹雨打,数次大小修葺,虽非当日原貌,如今我们还是能观其形制大体如何。洛阳桥现存全长约731米,桥宽约4.5米,有45座船形石墩,依托桥中部一自然小岛(中洲)分两段式建造。桥面以3000多块长条石板铺就,最长的约11米,短的也有8米多,厚约0.6米。桥身两侧设置了各种形制的石塔7座,护桥石将军4尊,桥中段偏北的“月光菩萨”尤为精美。洛阳桥在建桥技术上有许多重大成就,运用的“筏型基础”“浮运架梁”“养蛎固基”等代表了中国当时最先进的造桥技艺。

  古时,洛阳江入海口地处北上福州、转运汴梁的交通要道,但水流湍急,暗礁密布,乘船渡江渡海十分危险。可惜建桥难度太大,民间屡次尝试未果。最终,在蔡襄的主持下修建成功,堪称宋元时期的世界级工程。建成后,泉州港口得以更快捷地与福州乃至江浙、中原联结在一起,极大地拓展了泉州港口的腹地空间。

  我们到达洛阳桥时,正是农历初一的上午,可以看到较为完整的船形石墩。据骆瑞祥介绍,如果等到中午12点的话,就可以看到潮水涨满,没过石墩。每年的农历8月16日,水甚至可以涨到桥面上。

  挥别洛阳桥,“青睐”一行又到泉州少林寺三亿体育,俗称“南少林”,2004年金庸先生来到泉州,为南少林题下“少林武功,源远流长,传来南方,光大发扬”。随后,金庸新修订版武侠小说里的南少林,皆改为泉州南少林。武僧表演中,五祖拳、九节鞭、铁头功、少林棍法等多种技艺,行云流水,刚柔并济。方丈常定还亲自接待,与众人茶叙,分享修身修心的心得,一番交谈之后,心境豁然开朗。

  当天的最后一站是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肖彩雅副研究员带着我们梳理了中国舟船的起源发展、造船技术的重大发明以及千百年来的丰富航海活动等等,为接下来我们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寻访做了必不可少的学术打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