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三亿体育重庆人刷牙下浩居民最早

2023-12-19 09:42:4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作为重庆南岸下浩土著,我在此降生,受这方水土滋润成长,一生围绕着养育我的故园打圈圈。

  一年多以前,见下浩老街局部“新生”,今又见卜内门洋行修旧如旧、原汁原味再现并开放,无比欣慰。那就说说我的亲历和考证,以及抢救性搜集卜内门洋行曾经的过往。

  卜内门化学公司,系英国人卜内和门氏于1873年合资成立,总部在伦敦。最初以生产块碱、肥皂为主,后来向农药、农肥进军,迅速发展成为辐射全球的跨国公司。

  1900年,卜内门公司在上海设立中国总部,产品销势良好,又逐渐在广州、天津、青岛、厦门和汉口等地设立十多个分公司。1903年初,卜內门重庆洋碱分公司在重庆南岸下浩枣子湾设立,在这里曾小规模生产过白洋碱。

  下浩卜内门洋行系卜内门重庆分公司演变而来,这栋英伦风格兼容中式传统的3层古堡式楼宇,内有壁炉、露台、环廊,底层硕大条石和及顶青砖的砌筑,均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修造,用糯米石灰浆作黏合剂。这栋古堡式建筑建成于1915年,位于周家湾63号,离米市街闹市、袁隆平(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举家避战西迁落户的狮子口故居,仅百步之遥。

  卜内门洋行前临浩瀚长江的险峻龙门、太平渡口,抬眼便见百舸争流,背靠杨家岗三亿体育、高坎子。这栋百年老建筑为前后两栋,前栋是商事、厂务办公区,后栋是白洋碱等日化产品生产厂房和堆栈。当年与卜内门洋行近在咫尺的有禹王宫、孙家大院、白理洋行、聚福洋行、法国酒吧等。

  当年的卜内门在下浩生产的日化品种有白洋碱(块碱)、洋火(火柴)、洋矾(明矾)等,由于是洋人开办的工厂,所以都冠有一个洋字。这些产品不仅给老百姓提供了就业机会,也紧系民生,颇得朝野称赞。

  有了白洋碱(圆的如熨斗糕大小,方的像小雪糕模样),人们就不再使用掏神费力的皂角和稻草烧灰澄水来洗衣服,而且去除油污效果特别好。普及洋火(火柴),让其从高档消费走向民间,再也不是有钱人或大户人家才用得起的东西,布衣草根和贫穷人家从此把几千年来沿袭不变、费力劳神用火镰、火石和火绒取火的方式抛弃,人们再也不用拿着“纸媒子”(用草搓成像筷子粗细的引火物)沿街寻觅火种、火源。重庆每年有三四个月汛期,沿江吃用江水的人多,江水混浊,有了“洋矾”后,把它装在有孔的竹筒里,在水桶或水缸里搅十多圈,顿时就泥沙沉底浊水变清,让日常的生活方便了许多。

  儿时,祖母曾带着我们去慈云寺进香,路过卜内门洋行,祖母说年轻时她曾在里面当过包装工,靠山的工房早几年修好,外面临街这栋是先生们理事的“洋房子”,过了好些年才建成。“每逢大比期(逢五、逢十、二十、二十五为小比期;十五、月底最后一天为大比期),除发给我们做工的铜钱,还发给我们一盒洋火、一坨洋矾、一块白洋碱。”祖母说。

  祖母说,以前的人们几乎没有刷牙的习惯,不注意口腔卫生,年纪轻轻牙齿就坏掉了,误时误工伤身体。百多年前,社会封闭,人们视野不宽见识差,即便很讲究的绅粮和上层人士,以及知书达理的阔少、太太、小姐,也不过早上起来用洗脸帕蘸上点盐巴,在上下牙齿间摩擦几下,然后用清水漱一漱,权当洗牙。刷牙,当时甚至被民间尤其是社会底层视为奇葩,绝大多数人连牙刷也都没见过。

  卜内门洋行的高管和买办见此情况,认为这是大好的赚钱商机,于是立马筹措牙粉和竹制猪鬃牙刷的生产。开始生产后,每逢大比期会给每个工人增发一盒牙粉、一支牙刷,并要求工人带头刷牙以影响社会,也拓展扩大销售范围。这一招还真灵,自此下浩人普遍开始早上起床后洗脸刷牙,在巴渝地区领风气潮流之先。

  卜内门洋行生产的“新民牌”牙刷、牙粉很快畅销巴渝,远销云贵川和湘鄂等省,在供不应求的鼎盛时期,卜内门洋行决定工厂的工人只负责机器加工牙刷竹柄和打孔,然后把手工操作的猪鬃穿扎工序交给毗邻的住家户,因此下浩周家湾一带的住家户,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扎牙刷。1949年以后的觉林寺新民牙刷厂,就是由此承继。

  卜内门洋行还是最先把硫酸铵(肥田粉)、磷肥、尿素、666农药引进内陆的洋商。储运公司行政科科长肖福才的父亲以前就曾是卜内门洋行特别聘请的老农之一,当公司的“推荐师”。他们先让肖老爷子在自己莲花山的田地里做试验,有效果后才请其在大石坝、黄荆庙、黄桷垭、鸡冠石等处免费作丰产增收和除虫灭害讲解,以宣传示范。

  20世纪20年代末,我国民族工业异军突起,发展迅速,工业产品成本降低,产量猛增,尤其是块碱、肥皂和明矾等工艺并不复杂的初级化工产品,生产技术已完全被中国民族资本掌握,挤压了洋商的生存空间。尤其是日本侵华,华夏大地战云密布,洋商生意萎缩,卜内门收缩在华业务,暂时放弃了在重庆的经营。随着国民政府西迁,卜内门洋行还曾经暂时收容过逃难的难民,存放过内迁的机器设备。

  后来,位于市中区牛角沱美专校街的私立西南实用艺术专科学校,奉命把校舍腾给中央宣传部办公。国民政府教育部官员徐伯璞与校长万从木私谊甚厚,于是在他的关照下,学校迁至南岸下浩的卜内门洋行继续办学。据曾就读西南实用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助教的下浩中学美术教师陈安静回忆,徐伯璞当时还介绍了冯法纪、吴作人、孙俍工、张书旂、丰子恺、刘雪奄、盛家伦等美术、音乐名家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这所学校曾培养出以《千里嘉陵图》蜚声全国的著名画家杨鸿坤,以及中央乐团首席女高音歌唱家、凭借《宝贝》《鸽子》《茉莉花》等歌曲扬名中外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刘淑芳等人。

  如今的卜内门洋行,虽然当年让老人们记忆深刻的扎红头帕的印度门童景观,以及生产白洋碱、洋矾、牙粉、牙刷的工厂已不复存在,但那中西合璧、厚重古朴、青砖墙体、圆弧阔窗、石砌拱门、雕花梯步护栏依然保存完好、美轮美奂,依然如我儿时所见的那个样子——豪放端庄,大气典雅。站在大门外,抬眼望去,石拱大门门楣上,房子落成时的石刻标识“卜内门洋碱公司”虽风化难以辨识,但“1915”几个数字仍十分清晰。

  据原下浩街道代表、百岁老人许世愈,“川祖庙”曾担任过执亊的周王海老人,重庆著名人像摄影师胡飞宇,重庆市劳模、原商业储运公司702仓库主任叶大玲等人回忆,卜内门洋行1949年之后产权收归国有,这里曾办过戒毒所、新婚姻法培训班、“重庆革大”南岸分校,后来房管部门将房屋使用权转交储运公司,改名702周家湾仓库。这石砌古堡式建筑冬暖夏凉,长期存放贝壳蛤蜊油、凡士林、百雀龄、明矾和松香等日化原料和商品,得以完好保护至今。

搜索